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准确把握绿色金融需求点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1-04-12 11:25:47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近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碳中和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预计未来30年内会带来180多万亿元的绿色金融投资。更有专家提示,如果金融机构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

      绿色金融投资的蛋糕是诱人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从过往数据看,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尽管如此,这肯定只是绿色金融巨大空间的冰山一角,更深更广阔的绿色金融金矿还有待金融机构去探寻,去开拓。

      事实上,当绿色、低碳这些词语大量渗透进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摆在所有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如何高效准确地捕捉经济发展对绿色金融的真正需求点,然后通过信贷或投资去激发催生,并满足这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警惕绿色金融创新庸俗化的风险,在这方面保险产品曾经的过度创新可视为前车之鉴。究其原因,与保险快速进入百姓生活的大背景有关。保险业希望通过创新进一步挖掘百姓的保险潜能,将保险产品与寻常百姓生活场景更多地结合起来,满足多元化的保险需求。结果先后设计出了酒驾保险、车辆摇号保险、博彩保险、离婚保险、雾霾保险等,最后都因为脱离经济社会的真正保险需求,很快就不了了之了,给人留下笑柄。

      无论是绿色融资、绿色保险,还是绿色债券,都应该重视名副其实的内涵,切忌博眼球、图虚名、秀过场。只有那种切中经济社会需求焦点的金融投资和金融产品才谈得上是有含金量的绿色金融,是真正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否则就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高碳”行为,最终与绿色金融的真谛背道而驰罢了。(经济日报  江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中国金融》|把握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机遇

      2023年08月08日13时46分
    • 准确把握行业新风口

      2024年01月19日10时23分
    • 高培勇: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01月18日09时27分
    • 兴业银行集团联动发行福建省内首单碳排放权绿色信托

      2021年02月08日14时42分
    • 林业生态扶贫为贫困户打造“绿色银行”

      2020年05月13日09时56分
    • 马鞍山市民营小微企业绿色票据再贴现直通车启动仪式举行

      2019年06月14日15时32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